中国铁塔赴港IPO,基站之王加速通信储能升级
7月25日,中国铁塔在香港正式开启IPO募资之旅。不出意外的话,中国铁塔将于8月8日在港交所正式敲钟上市。而此番融资,更是高达六七百亿港元,足以位列港股史上前五。这家成立刚刚四年的公司,因承接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几乎所有基站资产,自诞生之日起,便宛如巨兽一般垄断了中国通信基站市场,是不折不扣的基站之王。即便与国际同行相比,中国铁塔在站址数、租户数量和收入规模上,也都位居全球通信铁塔基础设施服务商首位。
2014年7月15日,中国通信设施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发起人及股东为移动、联通和电信三大运营商。当年9月2日,公司更名为中国铁塔。2015年底,中国国新加入。其中,中国移动持有38%的股权为大股东。根据中国铁塔与三大电信运营商股东签署的协议,自2015年1月1日起,三大股东不得自建铁塔、室内分布式系统等基础配套设施。中国铁塔在排他性的协议支持下获得了迅猛增长。
据7月25日中国铁塔公布的招股书显示,此番上市募资所得的数百亿巨额资金,主要用于以下用途:
30%预期用于偿还银行贷款;
10%预期用于拨付营运资金及其它用途;
51%-54%预期用于站址新建及共享改造;
6%-9%预期用于配套设施更新改造。如安装或更换智能FSU、蓄电池及空调。
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国铁塔旗下拥有189.81万个站址,其中室分站址1.94万个。2018年前六个月,中国铁塔建设并交付30773个新站址。对供应商,尤其是电源、监控、新能源及蓄电池等厂商来说,这是一个规模庞大且成长极为迅猛的物联网装备市场。190万个基站,遍及城市、矿区、山林和交通要道,宛如巨大的流量入口,既对装备更迭需求旺盛,也在技术的推进下,演化出更为多元的商业模式。
随着中国铁塔基站共享及跨行业应用战略的推进,其对蓄电池能效与电池管理系统的要求也逐步升级。具体来看,电池及储能行业需从以下几个维度进行观测、因应:
首先,市场规模。
2017年11月,中国铁塔能源创新中心高级总监高健依据2017年基站数量及成长速度,向外公布中国铁塔电池需求量。以当时180万座基站计算,合计需要电池约146GWh。其中:
备用电源需要电池约54GWh;
60万座削峰填谷站需要电池约44GWh;
50万座新能源站需要电池约48GWh。
以存量站电池6年的更换周期计算,每年需要电池约22.6GWh;以每年新建基站10万个计算,预计新增电站需要电池约2.4GWh。
合计每年共需要电池约25GWh。
其次,梯次电池利用战略。
中国铁塔自2015年以来,即推行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战略。目前已在12省市3000多个基站开展退役动力电池替换现有的铅酸蓄电池的试验。需要注意的是,2018年,我国正式迎来第一个动力电池报废高峰期。根据中国电池联盟数据,预计2018年理论退役动力电池为5.14GWh。这与中国铁塔每年25GWh的需求相比,仍有相当大的缺口。而早期退役的动力及储能电池,其质量也往往难以满足要求。不过,到2023年,中国理论退役动力电池将达到48.09Gwh。除去报废、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和可再生能源接入等应用外,其余部分应可较大程度满足中国铁塔的需求。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铁塔依然需要对外大幅采购锂电池。
第三,电池种类。
7月12日,中国铁塔组织了一场媒体活动,正式对外公布:原则上从今年起,不再新采购铅酸电池,逐步通过梯次电池替代。其后,在中国铁塔官方微信发布的“梯次电池100问”进一步表述为: 根据《关于停止铅酸电池采购和置换的通知》(能源创新中心[2018]7号),商务合作平台停止线上普通铅酸电池以及磷酸铁锂电池相关产品编码的使用。且对于对于报废铅酸电池,采取拍卖等公开方式及时进行处置,不再进行置换。由此可知,铅酸电池已经不在中国铁塔视线之内。而在退役电池梯次利用中,磷酸铁锂和三元锂、钛酸锂一道自然在列。但新购电池中,随着磷酸铁锂电池在商务合作平台上的产品编码停用,应是从线上交易转为线下采购。
第四,工况场景与商业模式。
当前,在中国铁塔近190万个基站中,电池与储能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主要的工况场景包括备用电源、削峰填谷和微电网等,各自均有相关的商业模式衍生。从7月25日公布的招股书中,中国铁塔在业务板块及会计准则上的一些变化,可能会推动对通信储能的新需求。中国铁塔在普通基站之外,强化整体物联网战略,触角四处延伸,模式交叉融合。对电池的智能化管理与充放电效率要求明显升高。
截至去年,中国铁塔拥有50多万座新能源基站。它们构成了一个个最为微小的电力网络体系,随着电池类型的改变,综合管理能力较高新能源公司将迎来更多机会。不言而喻,成为上市公司后,即使从折旧摊销等财务角度出发,电池寿命也将成为中国铁塔最为核心的考量因素之一。